他曾和小平同志打桥牌,是浙大力学系的“开山鼻祖”,还是京剧“发烧友”!浙大这位百岁教授的人生够传奇!
开始今天的故事前,我们想邀请大家先看这样一段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688nt95m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中的老人精神矍铄,唱起《凤还巢》来,一板一眼,架势十足。这一幕发生在6月10日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郭本铁教授百岁庆贺会。
虽然郭本铁已经退休,但在工程力学的“江湖”上,还流传着许多他的“传说”:
这位老人曾亲历浙大“文军长征”,从硝烟弥漫的西迁之路,到暖风和煦的西子湖畔,在师资匮乏的五六十年代,欣然“转变”专业,撑起数学力学系;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七八十年代,不顾年迈,坚持创新研究,潜心育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力学人才;
他德高趣广,23岁起一直与京剧皮黄腔作伴,不仅和邓小平打过桥牌,更拿过浙江省双人桥牌赛冠亚军、全国《百龄杯》桥牌团体赛冠军……
这些充满着欢乐、感动和些许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这场生日会上一一被讲述。
力学江湖盛行两大“传说”
郭本铁的花旦和邓小平的牌友
如果放在今天来看,郭本铁一定能在众多京剧票友中,强势C位“出道”——就凭他对传统戏剧的热爱、深厚的京剧功底以及八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他就是个‘戏篓子’,记忆力好,识谱能力强,你唱一句,他都能接着唱。”保姆刘培芳已经照顾郭本铁8年了,也是郭本铁的铁杆票友。每当说起郭本铁,她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擅长唱旦角儿,可惜当时的带妆照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别看他已经100岁了,我们现在每周两次都还跟票友们一起唱呢。”……
原来,浙大西迁之时恰逢中国京剧鼎盛发展,各大流派百花齐放,在浙大就读的郭本铁受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影响,爱上了京剧,爱上了旦角儿,并把京剧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唱就唱到了100岁。
郭本铁家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和京剧相关的书籍
他还担任过浙江大学京剧队队长。杭州刚解放,他就参加了杭州市各界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京剧演出团。他唱的一出《春秋配》,深受解放军喜爱。他还演过《四郎探母》里的四夫人,而在诸多的京剧折子中,他最爱的当属《玉堂春》。
现在,如果不方便外出,刘培芳就会陪着郭本铁,在自家的客厅里“说唱就唱”。她还专门给郭本铁录制小视频。每次郭本铁都会反复观看自己的表演片段,时不时地还跟着哼两句。
2017年3月,郭本铁在浙大退休京剧队与绍兴的京剧队联合演唱会上
当然在外人眼里,最令人啧啧称奇的还是他和邓小平打桥牌的这段经历。
据《大地》杂志《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之卷四:江南春早论市场》报道,1984年2月,邓小平建国后第11次来浙江。2月11日,在结束了白天的工作后,邓小平选择了打桥牌来放松。当时郭本铁还有点感冒,但听到要和邓小平打桥牌,还是如约前往刘庄。当时和他一起的还有丁关根、竺源芷等人。
到达刘庄时,时任省公安厅厅长张秀夫再三嘱咐,邓小平有些疲劳,打牌时要尽量少问问题。等见到邓小平,邓小平便用四川话一边招呼大家“请坐、请坐”,一边指着丁关根介绍说“这位是我的牌友”,室内的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开局后,大家没想到,邓小平这位80岁老人是一位桥牌技术十分高超的牌手,他采用的精确叫法,对牌型分布和控制张都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与队友配合默契。他很少轻易放过一个机会,但也不会冒进地去定约一副他认为把握不大的牌。整个晚上,他都专注地打牌,不时还和“牌友”谈笑风生。
“那您跟邓小平打桥牌,最后谁赢谁输?”按捺不住好奇,记者向郭本铁询问了当晚的“战况”。“他赢,他赢。”郭本铁笑着答道。
事实上,郭本铁在桥牌界的声望“众人皆知”。他的家中,有一个专门用来陈列桥牌比赛奖杯的玻璃柜:浙江省双人桥牌赛冠亚军、全国《百龄杯》桥牌团体赛冠军……他还在校内积极开办桥牌讲座,把这项运动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
郭本铁在浙江省第二届老年运动会桥牌赛场
郭本铁获得的一系列荣誉证书
“可惜的是,打桥牌过于耗费脑力,几年前,爸爸就不再打桥牌了。现在一直坚持的只有京剧了。”郭尚云说。
被陈建功和苏步青点名表扬的数学高才
变身数学力学系“开山鼻祖”
“郭先生全面发展,做研究、打桥牌、唱京剧,样样在行,而且德高望重,是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郭本铁同事、工程力学系退休教授许学咨说。
正如许学咨评价的那样,郭本铁的传奇人生,既在他对兴趣爱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在他与浙大同呼吸、共脉搏的80余年。
1937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郭本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本想好好念书的他怎么也没料到,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开始踏上流亡办学的艰苦征程。当得知浙江大学在龙泉设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后,郭本铁迅速赶往复学,并和百余名浙大学子穿越五省,历尽艰险,终于在1939年底与“文军长征”的队伍会和,并于1941年随理学院转移至湄潭。
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师生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方有所成。那时的浙大,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和苏步青相互约定,“要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郭本铁潜心学习,深得陈苏两位教授欣赏。他的毕业论文《有限射影几何》被苏步青吸纳进了教材,陈建功则经常向新生介绍,“郭本铁非常聪明,无论怎样考,都难不倒他。”
陈建功上课不带讲稿、侃侃而谈的风格也影响着郭本铁。“在我的记忆中,郭先生从不带很厚重的教材和课件,一进教室马上开讲。讲课从不拖泥带水,条理清楚、一气呵成,足见其学术功底深厚。”工程力学系1977届学生、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王玉芝回忆道,“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郭老先生扎实的业务基础,他是个有真本领的人。”1961届化自专业毕业生李运光也曾在文章《那些年,在浙大》中有所记叙:“老师郭本铁每节课都讲得头头是道,好像他根本不用备课似的。”和郭本铁同是宁波籍的学生们则表示,听郭本铁用宁波话讲课,是一种享受。
郭本铁家中还保存着许多和浙大西迁相关的书籍
求真问学练就真本领。郭本铁扎实的数学基础,让他在1943年的311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顺利留校,并在院系调整、学科变动的50年代,处变不惊,秉承“求是”校训,成为数学力学系创始人之一。
1957年2月,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钱学森在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上做《论科学技术》的报告,强调力学是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作用的典型,对航空技术具有决定性作用。学力学在当时成为了一件很“光荣”的事。1958年,浙江大学在原有数学系和力学教研组基础上,下设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两个方向。
据许学咨回忆,当时的浙江大学因院系调整,只剩下工科类的专业,极其缺乏理科专业的师资。考虑到郭本铁在理科上的“真本领”,学校决定让他担负起流体力学专业方向的筹建、师资培养和教学重任。“他丝毫没有推脱,一下子就答应了。”
在当时,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都已比较成型,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尚停留在对运动规律的探索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自己的科研教学,1958年,从来没有接触过力学的郭本铁毅然接受学校委派,前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一室进修,师从著名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
在郭永怀的倡导下,郭本铁一边学习,一边翻译磁流体力学文摘。1960年,他编译了长达2.5万余字的《电磁流体力学的介绍》,填补了中国研究的空白。同年6月,进修期满,郭本铁多次婉拒中国科学院的挽留,返回浙江大学任教,一直工作到1990年。
郭本铁(中)和学生相互交流
“我父亲对浙大有着很深的感情。”据郭本铁的二儿子郭尚云回忆,在浙江大学院系调整时,父亲原本有机会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和母亲相聚,但他选择了留在浙大。“夫妻分居10余年,他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在郭本铁和各教研组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走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章亮炽,美国总统学者奖、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Harold Lamport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冯元桢奖等大奖获得者朱承……郭本铁也凭借自己在力学领域的贡献,成为了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第一位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的老师,和他同时被收录在册的还有钱学森、郭永怀等人。
一把雨伞当拐杖
是严厉的教师也是和蔼的长辈
现年77岁的工程力学系退休教授任安禄曾是郭本铁的学生,他到现在都还保留着当时的教材《气体动力学》。“我搬了五次家,清理了很多废旧的书籍,只有郭老的这本教材,我舍不得扔掉,一直留着。”
翻开这本泛黄的书本,从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到气体动力学问题特征,再到气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组,概念、演算过程,一目了然。在空隙处,还有任安禄所做的各种笔记。
“郭老每次课后,还会来寝室答疑。他的讲解十分清楚,没有什么废话。”在玉泉7舍,两张课桌,四张板凳,水泥地面,这样简陋的环境,郭本铁有时一呆就是一两小时。去完男生宿舍,他还会去女生宿舍,有疑必答。
让同学们感到奇怪的是,每晚答疑的时候,郭本铁总会随身携带一把长柄雨伞。“一开始以为是郭老害怕下雨,后来才发现,晴天的时候他也带伞,原来是拿雨伞当拐杖!”王玉芝说,当时郭本铁年逾花甲,为了方便上下坡和楼梯,总会拿雨伞借力。“明白过来之后,每次答疑结束,我们都会送郭老师到宿舍楼下。”
郭本铁很喜欢爱提问的学生,他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相互讨论的过程。在王玉芝的印象里,郭本铁唯一一次“大动肝火”,是因为全班没有人能够答对一道课后习题。
“我改一本,错一本,改到最后,气得我连饭都烧焦了!”当时全班同学都被郭本铁“吓”到了。但是这样的“牢骚”没有持续很久,郭本铁话锋一转,“是不是我没讲清楚?那我就再讲一遍。”随之而来的是郭本铁对题目严谨而细致的讲解。
“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热爱,没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郭老是不会这么生气的。”王玉芝说。
生日会现场,学生们给郭本铁献花
而在1965届学生、工程力学系退休教授吴军眼里,郭本铁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
“1974年,我被安排去721工人大学教授流体力学这门课。从毕业算起,我已经有近十年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知识了,而且流体力学中涉及到的张量分析,更是我从未学习过的。”吴军说,年轻的她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可是郭本铁的一句话坚定了她一定要上好课的决心——“上不上是态度问题,上不上得好是水平问题”。
郭本铁还去旁听吴军的课,帮她指出上课不足的地方。在郭本铁的鼓励下,吴军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钻研张量分析的相关知识,熟悉全新的流体力学教材。“如果没有郭老,碰到学生不满意,我只会觉得自己委屈,根本不会振作起来。”每当忆起郭本铁对自己的关心,吴军的眼眶总会泛红,忍不住哽咽。
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机械航空系教授、浙江大学力学系1982届校友梅仁伟来说,郭本铁是影响他一生的人。据他回忆,1983年,在他出国留学时,郭本铁以个人名誉和收入做担保,帮助他向浙大财务处借了600元人民币的置装费,让他完成了从割猪草的乡下孩子到出国留学生的巨大转变。“没有郭老教授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说道。
工程力学系退休教授章本照常调侃自己是“从北大来的外来户”。1979年,刚从北大调入浙大的他,总是感觉无法很好地融入这个集体。“没想到的是他派我去北大进修,并安排我回校后给老师们开讨论班,在此基础上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后来,在我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郭老教授还主动帮我联系出国访问学习的机会。他始终关爱下属,为浙大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
“虽然他没有诸如‘院士’等这些响亮的头衔,但是一辈子能够从事一个职业,足以看出郭老先生的平凡和伟大。”徐有智说。
在郭本铁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下,流体力学教研组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并传承至今。现在,时常会有学院老师感慨,每次举办活动,流体工程研究所来的人是最齐的,这其中,“郭本铁”三个字,分量重千钧。
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2018年
郭本铁迎来自己的百岁诞辰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也将迎来
建系60周年
六十年薪火相传
六十年励精图治
这是工程力学系发展史上的
一个重要里程碑
也是全体浙大力学人的盛大节日
六十年桃李芬芳
六十年硕果累累
今年10月7日
工程力学系即将举行庆典大会
和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等
系列纪念庆祝活动
工程力学系全体师生会同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将继续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发展契机
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
矢志做出更大贡献
向着一流学科和一流特色学院毅然奋进!
文字作者:周亦颖 | 马宇丹
摄影:马宇丹 | 周亦颖
摄像:杨萝萝
今日编辑:胡凌欣 | 李灵
推荐阅读
1.佩服!全球顶尖高校全奖博士offer,他拿了六个!这位浙大学霸说刷绩点不如多读书!